首页 » 学科科研 » 正文

学科科研

学科科研

学科科研

能源化工领域变革性技术学术研讨会(十)

发布时间:2024-04-08浏览量:
图片

刘健  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特聘院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入列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成就榜”榜单。长期致力于纳米多孔微球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能源、催化相关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能源材料与化工,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在催化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及纳米反应器构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曾获第 14 届国际催化大会青年科学家奖(2008)、国际先进材料学会奖章(IAAM Medal,2021)、国际VEBLEO Fellow Award、国际材料学TOP期刊J. Mater. Chem. A杰出研究者(2017)、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基础研究最高奖(UQ Foundation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2011)等奖项;2017年入选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还获得了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奖二等奖(2021,排名第一)、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21),入选了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主持或参与包括中组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中科院、辽宁省委组织部、澳大利亚基金会面上项目、澳大利亚基金会博士后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目前受邀担任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Materials Today Sustainability”主编(Editor-in-Chief)、《催化学报》编委会青年编委、《国家科学评论》(NSR)材料学科编辑成员。


报告内容


纳米反应器的构筑及应用

在报告会中,刘健教授表示自然界中的化学转化在限域的空间(细胞器/亚细胞器)中往往以串联反应的形式完成。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纳米反应器实现温和条件下的高效化学转化是材料科学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研究微/纳空间中的化学转化机制,理解微纳限域空间、介质及界面对化学转化的影响规律是实现生物模拟的基础。报告人致力于发展纳米反应器新概念材料,围绕纳米反应器的构筑、催化反应过程及其应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1.发展微纳米反应器的合成新策略,从原子尺度到微纳尺度,合理设计和构筑受限空间环境,提出亚纳米反应器概念,跨尺度实现了形貌/组成/功能可控且活性位精确定位的微/纳米反应器精准定制。

2.认识了微/纳空间中的催化反应过程,揭示了纳米反应器构-效关系,并实现了级联催化反应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耦合。

3.系统阐明了微纳米反应器多维度结构特征及跨尺度材料特性,大力推动了其在重大疾病体外检测的应用和产品化进程。

构建酶-纳米反应器耦合的自然-人工串联体系用于高附加值化学品生产,探索天然酶与人工纳米反应器之间动力学耦合的影响因素等关键科学问题,最终实现太阳能向化学能的高效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为开发新型、高效的光电化学-生物催化耦合体系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