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科科研 » 正文

学科科研

学科科研

学科科研

能源化工领域变革性技术学术研讨会(九)

发布时间:2024-04-08浏览量:
图片

杨恒权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长期从事催化化学研究,致力于发展绿色高效催化新体系,解决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二氧化碳高效利用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青年三晋学者、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131领军人才、山西大学英才计划、山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三晋英才等。担任《催化学报》、《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等6个国内外期刊编委,担任山西省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报告内容


煤基高端化学品绿色催化合成--方案/路线/技术初探

在报告会中,杨恒权教授表示连续流动串联催化是实现绿色高效过程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工业上主要技术瓶颈在于难以制备具有多活性中心、高稳定性、高选择性、高强度的毫米球催化剂。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借鉴仿生学原理,以“liquid marble”为限域空间,在其内部组装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制备了具有多级孔道、不同尺寸、机械强度高达18.5 N的毫米球超颗粒(Supraparticles),实现了内部结构及性能的调控。利用该方法将不同催化活性(例如负载金属钯和负载生物酶)纳米颗粒制组装成超颗粒串联反应催化剂,该催化剂可直接填充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连续流动反应,在酮加氢-酯交换、胺外消旋化-动力学拆分串联反应中,相对于传统的物理混合催化剂,该超颗粒串联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光学纯度均明显提高,且连续流动反应200~500小时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选择性和活性。研究表明,优异的催化性能归因于不同催化活性中心既空间隔离又保持临近距离。该研究工作为设计工业手性串联反应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将推动手性串联催化向实用化水平发展。